近几年来,国网娄底供电公司积极倡导“以电代煤、以电代油、电从远方来”的能源消费新模式,重点推进公共交通、陶瓷制造、铸造、冶炼等多个领域电能替代,促进了大气污染防治与环境质量的改善,为助推节能减排、呵护娄底的青山绿水、建成低碳娄底、宜居家园、建设生态文明作出了贡献,实现了企业与社会的双赢。
1 工作见成效
2016年,国网娄底供电公司累计推广实施电能替代项目52个,共完成替代电量3.7亿千瓦时;巩固推广电锅炉、电窑炉等传统成熟替代技术,基本实现了新化电子陶瓷制造全行业替代;深入挖掘交通、冶炼等行业领域替代潜力,实现了新化县城公交领域的全替代;按照创新领域抓试点的要求,在娄底市中源新材料有限公司(涟源三一公司)推动实施覆膜砂工艺代替熔模工艺试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1 成熟领域全覆盖,助推工业客户产业升级
电子陶瓷是革命老区县、国家贫困县——新化县的重要支柱产业。从上世纪70年代起步,至今已有大大小小的电子陶瓷企业15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6家,从业人数约1.6万人,年产值达25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5.6%,年利税占到新化县财政总收入的半壁江山。新化县陶瓷制造行业的能源消耗量大,电能替代技术日益成熟。为此,国网娄底供电公司将电能替代项目的切入点放在了服务电子陶瓷企业产业升级上。
电子陶瓷的低温排蜡、烧结等环节是制造电子陶瓷的最重要环节,对产品质量有决定性影响,同时也是能源消耗最大的工艺环节,其能源消耗量约占全部能源消耗的2/3。烧结、低温排蜡等环节可以使用煤、气、电等作为能源,其中煤烧结存在温度较低、温度稳定性差等缺点,气烧结存在温升较慢、能源消耗大等缺点,与前两者相比,电烧结具有温度高、温度稳定性好、能源消耗相对较少等优点。改用电烧结是新化电子陶瓷企业实现产品升级、开拓新市场的前提条件。
为了服务新化电子陶瓷企业产业升级,国网娄底供电公司精准摸清新化电网结构的薄弱点,有针对性地为电网“强筋健骨”,并为电子陶瓷企业的电力增容项目全部开通绿色通道,简化报装手续,优化报装流程,尽全力缩短企业升级改造时间,降低改造成本。
在新化县政府和国网娄底供电公司的共同努力下,除少数几家陶瓷制造企业外,绝大部分陶瓷制造企业都进行了产业升级,烧结等环节电能替代率达90%以上,目前整个行业的年用电量在8000万千瓦时以上,其中低温排蜡、烧结等替代环节年用电量约5300万千瓦时,替代环节每年减少约3.5万吨标准煤使用量(假设煤的热转换效率为15%,电能的热转换效率为80%),减少CO2排放量约9.1万吨。升级改造后,新化电子陶瓷产业的市场份额已占到全国的85%,产品远销美、英、法、德、日、韩、东南亚、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为新化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2 新兴领域大力推广,建设“绿色城市”增光添彩
2016年年初,新化县城15座充电桩及105台纯电动公交车陆续投入运行,新化成为湖南省首个全线路采用纯电动公交车的县城,引领全县迈入“清洁能源”新时代。105台纯电动公交全部投入运行后,年用电量将近300万千瓦时。
在充电桩的建设过程中,国网娄底供电公司积极建言献策,主动衔接政府职能部门,协助政府完成对长沙术昌新能源公司的招商引资工作,并积极参与充电桩的选址工作,充分考虑公交运营的长度,起始站的地形环境、人流量以及供电线路负载情况、架设线路长度等方面情况,选择在蚩尤广场、大汉龙城、农机学校等7个地方,以最优的成本、最合理的规划完成充电桩的“落户”工程。国网娄底供电公司为充电桩项目开辟绿色通道,专门安排2名客户经理进行全程跟踪服务。
纯电动公交车比起普通的燃油汽车,能源消耗每年要少1.8万元左右,而且噪音小、行驶稳定性高,绿色环保零排放,让百姓出行更便捷、更舒适,成为新化县城一道流动的风景线。
1.3 创新领域抓试点,服务新材料领域工艺创新
娄底市中源新材料有限公司(涟源三一)为三一重工下属的子公司,是三一重工的铸、锻件生产基地,年产各种锻件、铸件10万吨以上,年销售额16亿元以上,为涟源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涟源三一公司采用的熔模精密制造工艺需要用煤将耐火材料制作的模壳加热至860℃,存在较大的环境污染。为了改善员工生产环境,提高生产效率,在国网娄底供电公司的积极建言下,涟源三一公司决定试点采用覆膜砂工艺代替熔模工艺,新工艺只需用电将模壳加热至300℃。工艺改造完成后,极大地改善了员工生产环境,降低了员工劳动强度,减少了能源消耗及环境污染,生产效率提高30%以上,实现了用户、供电企业与社会的多赢。
2 机制求创新
在电能替代的推进过程中,国网娄底供电公司完善了“市公司——县公司——供电所”的三级联动工作体系,明确了服务窗口、客户经理、用电检查等岗位人员电能替代工作的职责,建立了电能替代报装项目绿色通道。对开通绿色通道的电能替代报装项目实施“1235”管理机制,把电能替代项目管理融入营销业务流程,充分拓展了电能替代新领域,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1 建立电能替代报装项目绿色通道
将电能替代报装项目列入重点项目,开通绿色通道,简化报装资料种类及数量,对于申请阶段暂不能提供的可先行答复供电方案,并在后续环节补齐,以加快推进报装进度。同时,加快供电方案审批,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合并相应环节,缩短接电周期,实现电能替代报装项目的全过程管控。对电能替代报装项目实施常态化管理和有序管控,实现报装项目的全过程调度、全过程协调、全过程督办、全过程管控和全环节量化,畅通报装绿色通道,加快报装速度。
2.2 实施电能替代报装项目“1235”管理机制
对开通绿色通道的电能替代报装项目实施“1235”管理机制。
“1”是每个电能替代报装项目设立1名项目经理,负责报装项目的全过程服务,以及时调度工作环节、协调工程矛盾、督办工程进度、管理工程质量,加强报装项目承办单位、服务部门和客户之间的互动,互相沟通、互相信赖,有效缩短替代项目的报装时限,增加销售电量。
“2”是建立电能替代报装项目“进度动态跟踪”及“建设质量跟踪”2项跟踪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遇到的问题,确保项目的建设质量及进度。通过《电能替代报装项目进度跟踪服务卡》将电能替代报装项目各个环节的工作、时间节点控制、跟踪服务、已做工作等情况纳入服务卡范畴。通过《电能替代项目建设质量跟踪表》将电能替代项目的替代设备质量、受电工程设备质量等纳入跟踪范畴,并将相关建议及时反馈给用户,以提高电能替代项目的建设质量,确保最终的替代成效。
“3”是对电能替代报装项目实施“三个一”(每日一督办、每周一预警、每月一考核)的常态化管理,采用“三制”(项目经理制、多部门协同制、限时办结制)有序管控,对电能替代报装项目实行全过程调度、全过程协调、全过程督办、全过程管控和全环节量化,畅通报装绿色通道,加快替代进度。
“三个一”是在“三制”的基础上对电能替代项目实施的常态化管理。每日一督办是指项目经理每天根据电能替代项目完成的整体时限,对每一个环节时限进行分解,接近环节时限未完成时,对责任单位(人)进行督办,并同时做好督办记录,作为供电服务分析考核的依据。每周一预警是指建立电能替代工作周例会制度,市场室牵头组织配网、调度、计量等部门每周二定期召开电能替代工作部门协调会议,及时协调解决电能替代项目报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进度情况对责任单位(人)进行预警,切实加快替代进度。每月一考核是指在每日一督办、每周一预警的基础上,营销部在每月召开的供电服务分析例会上对进展不顺利的电能替代项目或超时限的项目进行原因分析,根据项目经理提供的记录,对责任单位(人)提出考核。
“5”是抓好电能替代报装项目办理过程中供电方案答复、图纸审核、中间检查、竣工验收、装表接电5个环节的时限管控,为电能替代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报装服务。
3 挖潜有对策
3.1 综合运用市场营销手段,充分挖掘电能替代潜力
在用电检查及业扩报装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客户用电情况,评估客户电能替代潜力,引导客户使用电能替代新技术,挖掘电能替代项目;针对客户用电需求,制定便于实施、费用较低的电能替代组合策略,切实降低客户改造和运营成本,使客户主动进行电能替代。
3.2 加强电能替代培训工作,提升电能替代服务能力
制定电能替代服务培训计划,积极参加国网公司、省公司和政府相关部门组织的清洁能源服务管理培训。积极创造条件,不断开展电能替代服务交流活动,提升电能替代工作水平。
3.3 政企合力,共促清洁能源(电能)的大力推广
充分发挥政府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对用能企业进行电能替代的政策引导。
3.4 普及电能替代宣传,营造电能替代浓厚氛围
加大宣传力度,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以及电能替代的重要性。
( 康 津 李青山 李海波 曾 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