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酒泉—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以下简称“酒湖工程”)全面建成,具备了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条件。
酒湖工程起于甘肃酒泉祁连换流站,止于湖南湘潭韶山换流站,途经甘肃、陕西、重庆、湖北、湖南5省(市),线路长2383千米,额定电压±800千伏,换流容量1600万千瓦。这是国家为保障甘肃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电能外送规划建设的重大输变电工程,也是湖南省第一个落地的特高压电网建设项目。
令人期待的是,工程建成后,湖南每年将接受来自甘肃酒泉风电新能源基地约400亿千瓦时电量,可满足湖南四分之一用电需求。自此,21万多平方公里的湖湘大地,正式与全球能源互联网融为一体,湖南“特高压时代”华章盛启。
湘电工匠 锻造时代精品
回顾酒湖工程建设,令人感慨万千。2015年9月3日,正式破土动工;2016年3月,湘潭换流站综合楼封顶;2016年11月24日,湖南段线路全线架通;2017年3月10日,酒湖工程启动直流双极低端调试;2017年4月20日,启动直流双极高端调试;2017年6月4日,酒湖工程顺利通过168小时试运行考核……
1座换流站、354千米线路、724基铁塔,工程量浩大繁重的酒湖工程湖南段建设,每一个可载入史册的关键节点,都有一群历史“见证者”。
常德市临澧县,是酒湖工程湘1标段临澧项目部所在地。项目经理郭达明介绍,湘1标段是特高压电网入湘最前沿、湖南省线路的入口端,也是该工程直流输电线路湖南段1号塔基所在地。
“特高压首次入湘,1号塔基具有历史意义。”郭达明清楚,1标段是否能成功组立首基铁塔的完成,关系到全面展示铁塔组立施工方案制定的关键。在交底、实施的全过程中,他们积极推进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的标准化,同时探索现场施工组织管理模式,确保施工安全、提高工程质量和工艺水平。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在这片如火如荼的“主战场”,不少新生代“工匠”脱颖而出。90后女生陈霖娜,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不满3年。她勤钻研、肯努力,用不到一年的时间,主创了《降低基建管控系统数据上传差错率》的QC成果,用于工作实际,并获得2016年度中国电力建设QC成果二等奖。
工作时间虽短,“小工匠”陈霖娜肩挑的都是“大责任”。作为一名工程技术员,陈霖娜把每一次工程技术方案编写、规范编制,都当作磨练与学习。
2015年11月,湖南遭遇1961年以来最大的冬汛,数十万人受灾。大暴雨对处于场平施工阶段的湘潭±800千伏换流站现场进度产生了严重影响,导致作业无法持续开展。面对考验,陈霖娜放弃与家人共度春节,坚守岗位,与参建团队创造出7天完成站址C区十六层土工格栅铺设,近十万立方土回填压实的施工奇迹。
“第一次下电缆沟,再爬出来的时候脸上身上全是灰;爬电缆夹层,一屁股坐在地上才能够到洞口下的梯子……”谈起自己的工作,陈霖娜既乐观又积极,“每天都很累,却很充实,有成就感。我是和汉子们一起工作的‘女汉子’。”
绿色引擎 成就共赢发展
经济社会在发展,尤其是作为“中部崛起”的重要部分,湖南的电力需求一直在不断增长,一条新的能源供应路径必须尽快建立——这就是多年翘首企盼特高压的初心。
西北地区,尤其是甘肃酒泉,是我国第一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而本地又不具备消纳基础。湖南有需求,甘肃有条件,于是就有了酒湖特高压直流工程。
按照规划,酒湖工程建成投运后,每年可从甘肃向湖南送电400亿千瓦时,可满足湖南1/4用电需求;对于甘肃而言,它可极大地解决甘肃新能源送出难题。
双赢背后,是艰巨的考验。在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特高压管理处处长曹刚强看来,与西北地区相比,酒湖特高压直流工程湖南段的施工难度非常大。他介绍,“一是气候条件差,湖南雨水多,尤其是入秋以后,秋冬雨水连绵不断;二是地形复杂,跨越的区域涵盖湖区、山区、丘陵;三是人文环境复杂,协调难度大,途经区域房屋总拆迁面积达20万平方米,近4亿元的拆迁赔偿款;四是线路跨越多,跨江(沅江)、高铁(沪昆高铁)、高速公路、特高压线路和省内电网总计36次,技术难度大。”
从酒湖工程动员大会召开伊始,作为国家电网公司特高压酒湖工程湖南段项目建管单位,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就视其为公司的一号工程。他们组建最精干的业主管理团队,协调组织有多个特高压建设经验的设计、施工、监理队伍参与工程建设。
自开工以来,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按照“关键路径强行推进、其他作业有序跟进”的思路,紧紧围绕争创“国家优质工程奖”为目标,编制了酒湖工程《现场建设管理大纲》《监理规划》《项目管理实施规划》等一系列工程管理性文件,并要求业主项目部严格按照大纲和规划统领各参建单位,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
统一建设标准,统一施工工艺,通过全过程精细化质量管控,创造出“装配式围墙安装工艺”“大体积混凝土成品工艺”“软母线施工工艺”“一次设备接地工艺”“二次施工工艺”等成品工艺亮点,一举荣获国家电网公司2016年第二次输变电工程“安全质量管理流动红旗”。
“我们认为,以大纲和规划来管理项目,就像以制度来管理企业一样,是最为明确而有效的。工程什么时候应该完成什么节点,工程质量应该干成什么样,这些上面都写的清清楚楚,这么多参建单位就有了一个必须遵循的最高依据。”曹刚强说。
创新引领 彰显品质魅力
代表中国电网技术最高水平的特高压,一直以来都是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重要领域。特高压酒湖线从工程开始,就定下了它的主基调——全面采用中国自主开发的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和装备。
这一创新的思路和举措,带动引领着酒湖工程湖南段项目管理和技术的双突破。在湘潭换流站,首创的“四通一平工程施工进度监理管控图”这一“作战沙盘”,能整体把控工程进度,清晰展示施工质量和节点。
据了解,“四通一平工程施工进度监理管控图”详细列明了各区域土方挖填方量、转运路径、资源配置需求以及进度计划等。业主项目部连同监理项目部,根据现场工程实际情况,每天在管控图上填写工程实际进度,发现偏差及时组织召开专项协调会,分析原因、制定纠偏措施,确保工程进度按计划要求稳步推进。
而这只是酒湖线湖南段工程管理创新的一个缩影。在工地现场,施工队员演示了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创新管理手段的又一成果。该公司依托微信公众号开发了由各项目部和施工单位组成的湘潭换流站安全质量管理平台,与门禁管理系统远程联动,打造出了现场安全质量随身信息化的管理枢纽。
据介绍,这个微信平台涵盖了人员管理、机械管理、风险管理、安全质量活动、规章制度、工程进度、通知公告、门禁查询、亮点展示等9大模块的在线查询,内容一应俱全,既方便又实用。
在湘潭换流站现场,王焕新屡次提及GIS移动对接小车。由于GIS安装对接面临工作量巨大、工期紧等困难,他们组织攻关小组专门研发制作了这样的移动小车,它能上下左右不同角度调整GIS管筒的高度和角度,同时又可以保证GIS管筒在一条直线上,确保对接精度,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并满足GIS在拼装过程中的无尘环境要求。通过使用移动式对接小车,GIS安装工期由原计划的140天缩短到100天。
除此之外,还有创新换流阀安装环境控制技术,自主研发“环保碳粉输送车”进行碳粉的运输及铺设,研制确保换流变油质检测全封闭的标准化油样采集装置……
翻开酒湖特高压直流工程湖南段建设履历,“自主”“创新”这类关键词引人注目。在桃江线路段工地,一位经历了30多年电网建设的外线工感慨:“架线从人拉肩杠,到采用动力伞定位拉线,再到现在无人机定位架线,他见证了技术革新在现实中的运用,既省力,又省工时。”
而千千万万的酒湖特高压直流工程建设者,以自己的创新和探索,绽放出耀眼的智慧光芒。
(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 李 萍 赵向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