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常德供电公司 钟著辉 刘志飞 袁文 吕后勇 李鹏
1 配网线路故障引起的跳闸事件分析
1.1 10kV线路跳闸事件
(1)2015年7月27日11:07分武陵变电站因陵叶线344 A相电缆头绝缘击穿,由间歇接地发展为持续性接地,11:14分在拉开344查找故障过程中,相继发生陵罗线332线路某处瓷瓶破裂、陵中线336某处避雷器爆炸、陵甘线346某处分支箱电缆中间头爆炸等系列设备故障事件。
(2)2015年4月3日19:04分,中区变因中金II回312某处分支箱电缆绝缘单相击穿,中区变I母接地,接地持续近1分钟后发展发相间故障,312保护跳闸;接地过电压同时激发中北线316某处隔离开关支柱瓷瓶、某处电缆头相继绝缘击穿,激发中政线318某处环网柜电缆绝缘单相击穿,3条线路同时刻跳闸。22:23分中北线316在接地故障未查明情况下,送电合闸再次接地,过电压将中落线332某处瓷瓶、中商线334某处环网柜电缆绝缘击穿,2线路跳闸。
(3)2015年12月9日13:59分,西郊变因西南线352电缆被施工机械损坏接地,西郊变10千伏II母B相接地,14:03分西南线352跳闸,接地故障激发西金线322、西大线328出线电缆中间头绝缘损坏击穿,2线路跳闸。
1.2 原因分析
(1)持续性接地产生过电压为事件起因。以上几起跳闸和设备损坏事件,均因持续性接地激发的过电压引起,故障发展过程明显,为瞬时性、间歇性接地→永久性接地→相间短路跳闸,故障发展符合接地故障发展规律,持续性接地原因都是网络中电缆发生永久绝缘损坏,不能靠消弧线圈熄弧解除接地。
(2)接地持续时间长,故障点隔离慢,是多条线路故障的主要原因。城区配网以电缆为主的供电网络中,电缆特别是电缆头、中间头、为网络绝缘薄弱处,在因操作、接地等引发的工频过电压、谐振过电压时,易导致损坏。如中区变从接地发生,到故障线路隔离持续了7分钟。因此加快发现接地故障线路并隔离,是防止故障扩大的主要手段。
(3)故障线路未查明原因,试送电是故障扩大的又一原因。电缆线路一旦发生接地,通常是永久性故障不能自行恢复,特别是当有线路保护动作跳闸后,故障已变成相间故障了,此时未明原因,贸然试送往往导致事件扩大。如中区变中北线接地未查明试送电,再次导致另2条线路故障跳闸。
2 消弧线圈及其作用局限
消弧线圈通过给接地点注入感性电流,中和容性电流,能加速故障点熄弧、防止电弧重燃、防止瞬时性接地发展为永久性接地。消弧线圈在工频状态下,仅对工频过电压有抑制作用。间歇性弧光接地通过故障点的电流为高频振荡电流,在高频振荡过渡过程中,由于消弧线圈和电网电容这两者频率特性相差悬殊,两者是不可能互相补偿或调谐的,消弧线圈并不能降低弧光接地产生的高频过电压。电缆为弱绝缘设备,在消弧线圈接地系统中,由于查找故障时间长,电缆长时间承受工频过电压易导致绝缘损坏,因此消弧线圈并不能解决所有接地过电压问题。
3 配网侧治理方案
3.1 加快故障点隔离速度
根据接地故障发展规律,接地故障持续5~10秒后就会变为永久性接地故障,系统已发生设备绝缘损坏,应尽快查明并隔离故障线路。对于纯电缆线路接地,未明原因前不得贸然试送电。
3.2 提高电缆头制作工艺
配网线路跳闸事件中,因电缆终端头、中间头故障占多数,电缆故障原因有外力破坏、产品质量和电缆头制作工艺不良等,其中电缆头制作工艺尤为重要。采取的措施有:(1)组建电缆头制作、质检专业队伍,将城区配网的电缆头制作业务进行集中管理,由合格的专业队伍负责施工;(2),专业质检员在现场全程旁站进行质量把关,及时发现、纠正工艺质量问题,防止工艺不合格电缆头投入使用;(3)严格按规程进行试验,新电缆投入使用前,应严格按交接试验规程进行试验,不得仅摇绝缘应投入使用。
3.3 加强线路运维检修
结合停电对配网线路避雷器、电缆进行检修和试验,对瓷瓶、金具等设备进行登杆检查、清灰,对线路进行清障,减少接地发生。
4 变电站治理方案
4.1 提高变电站小电流选线装置正确性措施
供电公司对线路接地故障,处理模式仍是传统的拉路、试送方式,直到找到接地线路,将其隔离通知查线,故障处置时间长。城区大部分变电站安装有小电流选线装置,长期以来对该装置的作用和运行情况没有足够重视,存在诸多问题。如部分装置没有与后台通信,仅传送硬接点接地信号,没有向监控发送具体的接地线路。有些变电站经多次改造,零序TA参数不一致或没接入选线装置等等。因此需对小电流选线装置进行治理,以提高选线准确性。
(1)完善消弧装置功能,实现消弧、选线一体化。由于消弧线圈的影响,专用选线装置不能与其做到很好配合,选线准确率得不到保证。国网公司要求配置消弧选线一体化装置,选线准确率在95%以上。近年城区不少变电站投运了具备选线功能的消弧装置,但没有应用其选线功能,应逐步进行完善、改造,取消专用选线装置,投入消弧装置选线功能。
(2)消弧线圈增加并联中电阻选线功能。消弧线圈增加并联中电阻选线,能显著增加零序电流,对高阻接地、金属接地选线准确率都能达100%。中电阻作为耗能元件,一定程度上也能降低接地时产生的过电压倍数,变电站应结合消弧线圈改造,增加并联中电阻选线方式。
(3)加强小电流选线装置、消弧控制装置的运维检修。将各站消弧、选线装置纳入状态检修、专业巡视计划,制定标准化检验规程和作业指导书,组织研发选线装置、消弧装置检验仪器,消除检修盲区。
4.2 小电流选线装置投入跳闸功能
不接地系统接地后不破坏三相电压对称性,传统上认为可继续运行2小时。但以电缆为主的配网线路,持续接地产生的过电压对电网设备绝缘性能影响较大,往往引发设备损坏事件。发生接地后,应尽快拉闸处理,人工拉闸处置时间长,往往在查找故障线路过程中,故障已经发展扩大了,得不偿失。应采用自动装置跳闸,可在已实现选线功能且选线准确率达到90%以上的变电站,投入接地选线的跳闸功能,自动、快速隔离故障,接线原理图如图1。
图1 小电流装置投入跳闸接线原理图
小电流跳闸采取延时跳闸→重合→延时再跳闸→闭重方式,或延时跳闸→闭重2种方式。跳闸回路与保护跳闸并接,跳闸时间根据出线性质分别整定不同延时。通常由于消弧线圈熄弧,瞬时性接地已由其解除,接地时间持续5秒以上接地多为永久性故障,不能自行解除,跳闸延时可设定在5~7秒左右,对于电缆架空线混合线路,采取第一种跳闸方式,跳闸后允许重合一次,线路保护重合后,如接地未解除,再次发生接地,经5~7秒延时后再次跳闸,因保护重合闸充电时间需10~15秒,此时尚未充满电,线路永久性跳闸不再重合。对于全电缆线路发生接地一般是永久性设备故障,采取第二种方式,保护退出重合闸功能,跳闸后不重合。
4.3 逐步采用小电阻接地系统
(1)小电阻接地特点。①快速切除单相接地故障,限制单相永久性故障、两相故障甚至三相故障发展,限制了系统内的过电压,降低了对设备绝缘的危害;②当接地电弧第一次自动熄灭后,健全相电压不升高或升幅较小,对设备绝缘等级要求较低,不会产生单相金属性接地工频过电压,降低了对设备绝缘的要求;③由于接地点对地电压很低,接地点周围的跨步电压也很低,减小了对接地点周围的行人产生的危害。其缺点是当系统发生单相故障时,无论是永久性还是瞬时性接地,均作用于跳闸,故线路跳闸次数较多,对用户正常供电产生一定影响。
(2)小电阻接地实现方式。小电阻接地通过装在母线上的△/Y变压器或转折型变压器中性点接入10~20欧小电阻,在接地发生后,接地相与非故障相通过中性点电阻产生一个阻性电流,接地后的零序电流为电容电流和阻性电流相量和。故接地零序电流较大,能保证保护跳闸灵敏度和准确性。目前10kV保护装置均具备零序保护跳闸功能,对保护装置无需改造,但因零序电流较不接地时增加很多,需安装或更换各出线的零序TA,在变电站侧可投入2段零序保护,对全电缆线路接地跳闸后不投重合闸。接地变和主变10kV侧需投入延时零序电流保护,作为线路后备。
改小电阻接地后,任何接地均会跳闸,线路跳闸次数增多,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弥补:①应用小电阻接地的变电站配电网络应全电缆化,或尽量提高电缆化程度,以减少瞬时性接地故障发生率;②变电站零序速断带小延时,定值可按本线路末端接时最大零序电流整定;③对其供电下级的各配网分支线路,具备条件的应投入零序电流速断保护,末端线路或分支线路接地跳闸后不投重合闸。
小电阻接地目前已在国内各大中城市得到了成熟应用,不存在技术难题。改造小电阻接地后,效果显著,杜绝因接地引发的群发故障,设备绝缘损坏事件大幅度减少。建议可在城区电缆化程度高的变电站开展试点应用。
5 结束语
随着电网的发展,城区配电网供电线路电缆化程度越来越高,但由于接地过电压引发的电缆设备损坏事件也明显增多。减少配网过电压设备损坏工作,需运检、配电、调控、监控等多部门、多举措联动、各方重视和合作,方能收到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