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亲子共读
□ 周 畅
儿子读初一了,正是渐渐进入青春叛逆期的时候。就连我这个他一直崇拜的老妈,也渐渐淡出他的视线,成为了他眼中“又凶又唠叨的中年妇女”。
我隐隐担忧,心里一直在想,如果有一种方法能让彼此轻松愉悦地交流沟通,让他平稳健康地度过青春期,该多好!
可巧,儿子的班主任发出了“亲子共读一本书”的号召,要求家长每天与孩子共同阅读一本书。我眼前一亮。这可是一个好机会!既可以使我在工作之余收拾一下疲惫的心情,更重要的是可以让我们母子在共读的氛围中增进彼此的情感。
于是,我们选取了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比儿子大一点点,从最初地调皮捣蛋到后来参加布尔什维克。在战争中他失去了双眼,全身瘫痪,但依然顽强地活跃在战争中。对于像儿子这种从小在蜜罐中长大的孩子来说,缺的正是这种毅力。
第一天的共读,不到20分钟,儿子一下子就读了三章。“你是不是把阅读当成了一场足球比赛啊!打快攻有时候并不能取胜哦!”我玩笑似地说。
儿子不以为然地说:“我只是快速地扫了一下,看清了大概的意思,没有细读。”
“这可不行,这样读书有什么意义呢?难怪妈妈跟不上你的节奏。我们约法三章,以后,我们不能以快取胜,而是要以阅读质量为先。”
“嗯,我知道了!”儿子欣然接受。
这天,我把共读的照片“晒”在了朋友圈。看到那么多朋友点赞,儿子的小虚荣心爆棚,竟然要求我天天拍。哈哈!中计了!这样等于是给儿子安装了一个摄像头,天天督促他要坚持阅读了。
第二天,我们阅读的速度明显慢了下来。一边读,我还一边把那些精彩的语句点给儿子看,有时还考考他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由于阅读认真,儿子对于我的提问都会很轻松地回答。我在朋友圈对儿子的表现给予了大大的点赞,让他越发得意,对阅读的兴趣也逐渐看涨,甚至听到他说:“以前怎么没发现这书这么好看呢?”
渐渐地,我们把阅读当成了一种习惯,阅读是他每天学习完后的必修课,时间有长有短。有一天,时间已经很晚,我怕影响儿子的睡眠,建议他不要读了。可他连声说:“不行,要坚持,哪怕几分钟也行。”于是,我们又翻开书,认真读了10分钟。深夜11点多钟了,我临睡前习惯性地来到儿子的房间,发现他竟然还在津津有味地看书,连我开门都没有察觉。“小朋友,你这就不对了吧,说好了一起阅读的,怎么着,一个人想单飞了?”我调侃儿子。儿子这才恋恋不舍地合上书,关灯睡觉。
就这样,我们一天天地坚持着,到写这篇文章时已经是第21天,共读的书也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换成了《汤姆索亚历险记》。拍照发朋友圈也坚持了21天,以至于有朋友说,一天不看我“晒”与儿子共读的照片,就睡不着觉了,真让我有了些小激动。
孩子的成绩在班上并不拔尖,但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却在一点点进步。这些变化,我看在眼里,感受在心中。我想,对于众多烦恼于孩子青春期教育的宝妈宝爸来说,有一个健康快乐成长的孩子不是更为重要吗?
“陪伴是一种最长情的告白”,这话我有了更深的领会。
共读,我会陪孩子一起走下去……
(作者单位:国网益阳供电公司)